房静远
发布时间:2025-03-08 10:20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浏览次数:29462


房静远教授,1996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消化内科博士学位;19989月起在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医学院消化内科访问学者和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肿瘤研究所(NIH/NCI)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三年;2001年回国;2004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客座研究一年。曾任或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交大医学院二级教授和博导,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消化病中心主任、仁济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咨询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亚太消化病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学术荣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临床医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以第一完成人获2018年和2008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和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房静远获得的主要学术荣誉或科研奖励历程:

2024年中国医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2024年上海市医德楷模

 

2023年上海交大佳和优秀导师奖

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1-8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2021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临床医学奖)

2018年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

2017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7年上海市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2016年上海交大凯源十佳教师奖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2014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2012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1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2010年上海市科技精英

2010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2008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7年上海交大校长奖

2006年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奖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6年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6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2006年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承担人

2005年上海市领军人才

2002年上海市曙光学者

1999年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临床医疗

作为消化科资深专家,房教授治学严谨,医德和师德高尚,医术精湛。即使在现在,他每周坚持门诊、内镜和病房工作,每年诊治超过9000名病患,特别擅长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诊治和预防。2024年被评为上海市医德楷模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

科研工作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海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一跃成为第2位,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大肠癌则主要来自于腺瘤。

房静远教授率先证实了胃肠菌群可用于胃癌和大肠癌的早诊和预后预测,提出了新诊断思路和方法:发现粪便中高星座链球菌等是胃癌发生的高风险因素(Gastroenterology 2022)。首先证实可以具核梭杆菌判断大肠癌术后化疗耐药与预后(Cell 2017,他引超过1100次,同期述评)。此为早期诊断和预测大肠癌预后,开发精准预警标志物和防治靶点奠定了重要基础。还发现该菌高含量提示PD-1抗体免疫治疗失效(Cell Host Microbe 2023)。

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胃肠癌前疾病和阻断癌进程的新观点和诠释了机制,为胃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策略和手段:多中心RCT研究发现叶酸预防大肠腺瘤初次发生;证实小檗碱减少腺瘤复发而预防大肠癌(Lancet GH 2020),被同期专家评述;并被临床指南所引用。提出他汀预防大肠癌的机制与提高罗伊氏乳杆菌有关(Nat Microbiol 2023)。

进一步解析了胃肠癌发生机制:阐释了表观遗传紊乱、增殖信号通路活化促胃肠癌发生发展(Cancer Discov 2016,同期评述;Lancet Oncol 2005,他引超过1000次)。双歧杆菌分泌尿素酶可降低尿素循环而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减少多胺、阻断大肠癌发生(Cell Metab 2023;重点推荐论文)。

他以独立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5篇,获专题述评15次;2篇被美国经典教材《Sleisenger and Fordtran’s胃肠病学》第11版(2021年)引用。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2023科睿维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申请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一项有关粪便细菌用于筛查胃癌的专利成功转让给企业,且正在研发试剂盒。 

截至2024年底,房教授承担的主要国家科研项目: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肠道重要致病菌感染与宿主关键因子互作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

2020-2025

肠稳态影响慢性重大肠肝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2015-2020

mTOR信号通路与表观遗传修饰在大肠癌发生中的网络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7-2010

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肠菌影响糖代谢重编程的组蛋白修饰与信号通路网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6-2020

大肠癌发生中ERK-MAPK信号通路与DNA甲基化的网络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9-2012

具核梭杆菌致结直肠黏膜DNA损伤诱导炎症和促癌发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9-2023

共生梭菌乳酸化肿瘤细胞磷酸戊糖代谢酶而抵抗 结直肠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4-2028

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与IL-22免疫介导的网络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

2014-2018

具核梭杆菌通过新型毒力蛋白RadD与白色念珠菌互作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和进展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性项目

2024-2026

房静远以独立通讯作者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并列第一作者,*通讯和共同通讯作者)

Yu T#, Guo F#, Yu Y, Sun T, Ma D, Han J, Qian Y, Kryczek I, Sun D, Nagarsheth N, Chen Y*, Chen H*, Hong J*, Zou W*, Fang JY*.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s chemoresistance to colorectal cancer by modulating autophagy. Cell, 2017; 170(3): 548-563.

Chen YX#, Gao QY#, Zou TH#, Wang BM#, Liu SD#, Sheng JQ#, Ren JL#, Zou XP#, Liu ZJ#, Song YY, Xiao B, Sun XM, Dou XT, Cao HL, Yang XN, Li N, Kang Q, Zhu W, Xu HZ, Chen HM, Cao XC, Fang JY*. Berberine versus placebo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adenoma: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5(3):267-75

Jiang SS#, Xie YL#, Xiao XY, Kang ZR, Lin XL, Zhang L, Li CS, Qian Y, Xu PP, Leng XX, Wang LW, Tu SP, Zhong M, Zhao G, Chen JX, Wang Z, Liu Q, Hong J, Chen HY, Chen YX*, Fang JY*Fusobacterium nucleatum-derived succinic acid induces tumor resistance to immun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 Host Microbe, 2023; 31(5):781-797,e9 

Chen H#, Tong T#, Lu SY#, Ji L, Xuan B, Zhao G, Yan Y, Song L, Zhao L, Xie Y, Leng X, Zhang X, Cui Y, Chen X, Xiong H, Yu TC, Li X, Sun T, Wang Z, Chen J, Chen YX, Hong J*, Fang JY*. Urea cycle activation triggered by host–microbiota maladaptation driving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Cell Metabolism, 2023; 35(4):651-666,e7.

Han JX#, Tao ZH#, Wang JL, Zhang L, Yu CY, Kang ZR, Xie Y, Li J, Lu S, Cui Y, Xu J, Zhao E, Wang M, Chen J, Wang Z, Liu Q, Chen HM, Su W, Zou TH, Zhou CB, Hong J, Chen H, Xiong H*, Chen YX*, Fang JY*. Microbiota-derived tryptophan catabolites mediate the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statins on colorectal cancer. Nat Microbiol, 2023; 8(5):919-933.  

Ren YM#, Zhuang ZY#, Xie YH#, Yang PJ#, Xia TX, Xie YL, Liu ZH, Kang ZR, Leng XX, Lu SY, Zhang L, Chen JX, Xu J, Zhao EH, Wang Z, Wang M, Cui Y, Tan J, Liu Q, Jiang WH, Xiong H, Hong J, Chen YX*, Chen HY*, Fang JY*. BCAA-producing Clostridium symbiosum Promotes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Host Cholesterol Metabolism. Cell Host Microbe, 2024; 32(9):1519-1535. 

Zhang L#, Leng XX#, Qi J, Wang N, Han JX, Tao ZH, Zhuang ZY, Ren Y, Xie YL, Jiang SS, Li JL, Chen H, Zhou CB, Cui Y, Chen X, Wang Z, Zhang ZZ, Hong J, Chen HY, Jiang W, Chen YX, Zhao X, Yu J, Fang JY*. The adhesin RadD enhances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tumour colonization and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Nat Microbiol, 2024; 9(9):2292-2307.

Sun TT#, He J#, Liang Q, Ren LL, Yan TT, Yu TC, Tang JY, Bao YJ, Hu Y, Lin YW, Sun D, Chen YX, Hong J*, Chen HY*, Zou W*, Fang JY*. LncRNA GClnc1 promotes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nd may act as a modular scaffold of WDR5 and KAT2A complexes to specify the histone modification pattern. Cancer Discov, 2016; 6(7): 784-801.

Zhou CB#, Pan SY#, Jin P#, Deng JW, Xue JH, Ma XY, Xie YH, Cao H, Liu Q, Xie WF, Zou X, Sheng JQ, Wang BM, Wang H, Ren JL, Liu SD, Sun YW, Meng XJ, Zhao G, Chen JX, Cui Y, Wang PQ, Guo HM, Yang L, Chen X, Ding J, Yang XN, Wang XK, Qian AH, Hou LD, Wang Z*, Chen YX*, Fang JY*. Fecal signatures of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and 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 for noninvasive screen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gastric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22; 162(7):1933-1947. 

Fang JY*, Richardson BC. The MAPK signaling pathway and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Lancet Oncol, 2005;6(5):322-7.

Qian J, Kong X, Deng N, Tan P, Chen H, Wang J, Li Z, Hu Y, Zou W, Xu J*, Fang JY*. OCT1 is a determinant of synbindin-related ERK signaling with independent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gastric cancer. Gut, 2015;64(1): 37-48.

Hong J#, Guo F#, Lu S#, Shen C, Ma D, Zhang X, Yu T, Sun T, Yan T, Qian Y, Xie Y, Zhong M, Chen J, Peng Y, Wang C, Zhou X, Liu J, Liu Q, Ma X, Chen Y, Chen H*, Fang JY*. F. nucleatum targets lncRNA ENO1-IT1 to promote glycolysis and oncogene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Gut, 2021; 70(11)2123-37.


房静远以第一完成人获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

获奖名称

时间

胃肠癌预警、预防和发生中的新发现及其临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

叶酸和丁酸盐在胃肠癌发生与预防中的作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

胃肠癌发生与预防中表观遗传修饰和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

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

叶酸和丁酸盐在胃肠发生与预防中的作用

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2007

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修饰在胃肠癌发生、预警和预防中的作用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4

表观遗传修饰在胃癌发生与预防中的作用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

 

教学工作

主编全国统编教材《消化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和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纸质版和数字版。承担国家一流课程。

学术交流

房静远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整合大肠肿瘤学》和《表型遗传修饰与肿瘤》。主编、副主编两本国际SCI学术期刊(J Dig DisTranslational Res)、主编中文期刊《胃肠病学》、还是包括《中华消化杂志》等超过10本中文杂志的编委。作为主席,主办过3次国际消化病大会,并10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报告或主持。

学科建设

作为仁济消化学科带头人,带领学科近5年稳居复旦专科排行榜全国消化病学第一名。




上一篇:无
下一篇: 马雄